公開組社科類 三等奬
拾回澳門的趣史──《鏡海鈎沉》讀後感
陳瑪莉
這一回讀後感,我擇選了《鏡海鈎沉》一書,“鏡海”當然是指澳門,但編者又為何選用了“釣沉”二字?顧名思義是把一些被遺忘了的往事再一次鈎起,擺在讀者面前。於是,我被這本《鏡海鈎沉》吸引住了,便開始翻看其內容。
原來書內的文章多在《澳門日報》發表過,而該書的幾位作者同屬“澳門近代文學學會”。他們合作出版此書,確能“名符其實”地提倡澳門近代文學,很值得我們二十一世紀的年青人學習。在看這書前,我身為澳門年青人之一,本來也像芸芸的衆青年一樣對澳門所抱的期望不大,皆因澳門一向不被國際重視,甚至一些在澳門居住了多年的人對澳門本身也沒有太大的興趣。但這書改變了我以往的看法,它給了我很多啟示。作者對澳門許多古舊的地點都倍加留意,再進一步去深入探討,更值得高興的是正如鄧景濱先生在編後所寫的“發前人所未發”。這正好教我要多注意身邊的事事物物,發覺有疑問時便要懂得找尋有關的資料或向人請教,這樣我們便可以發掘到很多“第一手資料”,作為社會的“前驅”。此外,文章提及到許多澳門有趣的名稱,如“馬交”實為“馬㼎”、“氹仔”原是“潭仔”、“路環”旣有“阿婆尾”的稱號……而這些澳門遺產是非常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和傳予下一代。然而,這些名稱並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有“眞憑實據”的。作者從多方面提取適當的論據:
“聖德齊天恩流鏡海
母儀稱后澤沛蓮峰”
以證明“蓮峰山”這名稱的悠久歷史及其宗教背景:
“一戟鎭千邪青宮績懋扶金闕
雙輪神百變碧海恩深普鏡湖”
以指出“鏡湖”曾是澳門其中一個別稱;
“岧嶢燈塔下,亦曰萬松嶺。
危礓咽寒濤,響撼痠蛟影。
蟠曲若無路,深翠闢奇境。
幽人汎瑤琴,衆籟動凄警。
風帆時去來,縹緲盪千頃。”
以說明松山又稱“萬松嶺”。
由於文章中大部分的論據都是引用了這些景點的木刻或石刻,而此雕刻多以對聯和詩篇的形式出現,對我來說,讀此書實是“一舉兩得”,非常值得欣賞。此外,其中一位作者借用蒲松齡的名著《聊齋誌異》以引證澳門在古時已頗為著名,常被西方人作為“避難所”;另一位作者又證實梁啟超曾在澳門停留,並促成宣傳維新思想刊物的創立,可見古時的學者對澳門抱有希望,絕不像現代的澳門人把自己生活的地方看成“文化沙漠”,從而給自己藉口,消極地不在這方面下功夫。我認為澳門決不是“文化沙漠”,即使是的話,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將這個局面扭轉過來,而不應“落井下石”。
我除了透過這些對聯、詩篇及有趣的名稱認識到有關澳門的歷史外,在語文方面也得益不淺。因為在解釋名稱和地名的過程中,作者曾多次引用語文方面的知識:如“媽閣”讀成“馬閣”是“目啊切(上聲)”,是閩方言區人的讀音、古時“潭仔”被改成“氹仔”是由於音相近和人們貪圖書寫容易所致,就正如五十年代由繁體字進展成簡體字的道理一樣。
可是有一點令我感到非常惋惜的是文章中曾指出澳門古時有許多雅致的自然特色皆一一被破壞。“蓮峰山”的名稱是源於許多大石所堆叠成的蓮花狀及一塊特大的矗立其間,名為觀音坐蓮。可是卻因後來要興建炮台和兵管的原因而被炸掉。而現今的鏡湖殯館及鏡湖義莊的興建則犠牲了蓮峰山的山坡,我認為政府應該在新建設的目標和保留澳門特有的自然景觀取得平衡方為上策。這原則更應在推行簡體字的過程中實踐。
然而,具體來說,《鏡海鈎沉》一書確實令我獲益良多。透過閱讀這書,我能更清楚體會到閱讀刊物和報章的重要性。試舉文章中的“芝也聖母堂”為例,書中並未提到於一九九六年在堂內發現罕有的壁畫;又例如在蓮峰廟內林則徐像後已新建了一座博物館供遊人參觀。這是由於書目的出版需時較長,因此我認為在翻閱書本的同時也當留意報章及雜誌。
此外,這書比別的書本優勝的地方是,整本書結合了風格九個不同的作者的傑作,但他們又同屬一個學會,令我可從一本書中學習到幾種寫作的文風。與此同時, 這本書很詳細地介紹澳門地方昔日的特點以及很多流傳至今的趣事,這是很值得發揚光大的,故我大膽提議把《鏡海鈎沉》翻譯成外語以使其他國家認識、了解澳門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遺產的有趣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