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 社科類 二等奬 李星儒 《澳門百科全書》讀後感

公開組社科類 二等奬 

《澳門百科全書》讀後感

李星儒


《澳門百科全書》看後眞的令我嘆為觀止。此書由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基金會出版。


能夠有機會一睹這本百科全書風采,我眞要慶幸澳門回歸這歷史盛事的到來。按此書前言,編者是要在澳門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時候,即將步入新時代之際,向讀者呈獻這部《澳門百科全書》,作為一份小小獻禮。我在此要向他們致敬,他們為這本書的面世,背後作出的努力並不是旁觀者所能體會的。他們的編纂工作已從一九九六年初開始,歷時三年半時間,期間經過澳門、北京的七十餘位學者、專家共同努力合作而成。編撰者以澳門本地為主,澳門各學科有影響力的學者大部分都參與了編撰工作;在後期編審工作中,更得到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多位專家提供技術指導。這部澳門歷史上首部百科全書,綜合了編撰方面的優勢,所投入的巨大人力、財力,規範之嚴謹,在澳門是空前的,在學術研究與出版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澳門百科全書》為一卷本,全彩色精裝印製,全書約一百五十萬字,彩圖、黑白圖照近千幅,是澳門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它分總論、條目和附錄三大部分。總論近八萬字,介紹澳門古今全貌;條目共三千餘個,全面反映澳門歷史、地理、政法、經濟、文化、教育、宗教、民俗、人物諸方面基本知識和情况,高度濃縮了澳門有考古發現和史料佐證的歷史,準確透視出澳門的現狀和特點,附錄按澳門大事記、澳門文獻選編、人名錄、澳門研究主要參考書目及其他分類。可見製作該書的工作是何等認眞與艱巨。


透過《澳門百科全書》,我簡直置身於時光隧道,穿梭於澳門各個變遷年代的各街各市。了解到舊有的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轉變,認識歷任澳督以至澳門特區首屆政府主要官員及一些知名人士,走訪由爆竹、神香、火柴工業轉向式微的道路,窺探工業已向較高附加值、較高技術、較高資金密集和低勞動力的三高一低型方向發展,遊歷大三巴牌坊、主教山和普濟禪院等名勝,再幻想着欣賞唱龍舟、舞醉龍、藝術節項目表演、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煙花匯演……基於澳門獨特的歷史發展背景、社會環境、政治制度、法律體系、中西文化、宗教信仰和經濟模式等,配合百科全書獨有的體例,使我更全面及客觀地了解澳門這多元化社會的面面觀。


《澳門百科全書》記錄着澳門邁向進步的時代步伐,除總論有點像歷史故事書般按着時間,情節地叙述,另外以衆多條目的精簡解釋總使人把條目的內容串連起來,形成澳門的歷史發展。因為每一個條目的解釋彷如一個小故事,這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合併起來就是推動社會繁榮的歷史見證,可以作為縱向的認識。至於橫向的認識,便是現時社會身邊事物的認識。閱讀此書,基本上能令澳門居民對身邊息息相關的事物都加深了印象。澳門法例的闡述,政府機構的簡介都能增加政府對公衆的透明度;各項行業如飲食業、建造業、保險業、銀行業和報業等的解釋能令居民清楚澳門現時經濟狀况,社團機構、宗教、教育……這些條目解釋都令居民明白有關信仰、學業、福利及康樂設施的社會問題。人名錄裡的名人軼事,各位又知道幾多呢?澳門曾發生的大事槪况,各位又知道幾多呢?各位皆可在《澳門百科全書》找尋心中的答案。


其實,澳門研究書籍是不少的,但抵牾之處在所難免,但因這百科全書所具備的科學性使得其內容的可靠程度相當高,該書着重觀點鮮明、數字正確、資料新穎、叙述客觀。凡有依據的不同觀點或事實,均存疑或並列,使我讀來都甚感方便及抱有很強的信服態度。至於該書風格很富澳門特色的地方色彩,這點可從條目設置與釋文反映出來,撰稿人以澳門本地學者為主,文字保留部分當地習慣用語,圖照也由當地攝影家從澳門人的視角拍攝、選取。所以《澳門百科全書》是澳門地道的百科全書,其靈魂也是由澳門孕育出來的。每位澳門居民若能好好地閱讀此書,除了增廣見聞外,亦會加深對澳門的了解和認識,對於澳門現行法律體系,微型經濟的模式,別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將有更深印象,也會提高回歸意識,增加對澳門的歸屬感,為澳門形象和所處國際地位的提升充滿信心,對於澳門邁向未來的發展更會抱着積極態度。


相關附件:《澳門百科全書》讀後感_李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