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社科類 一等奬
《為澳門青少年健康綜合成長創造良好環境》讀後感
梁翠敏
在經濟發展良好、物質豐富的澳門,青少年出現偏差行為的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包括作弊、曠課、午夜遊蕩和偷竊等。當出現偏差問題時,父母和師長才會醒覺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時才作出輔導和補救。“補牢”豈待“亡羊”後?何不防患於未然呢?其實,偏差行為是可以防止的。在問題發生之前,師長應多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父母亦應多與子女溝通。當我讀完這本關於青少年偏差問題的書後,認為改善青少年的不良行為是刻不容緩的。
這書就多個團體和學者對學生偏差行為的問題,說明用“預防勝於治療”的辦法去解決。我覺得,當問題發生後,家長和學校常會互相指責和推卸責任,他們從沒有推卸責任,他們從沒有仔細想過:學生為什麼會出現偏差行為?問題的來源在哪裡?我個人認為,出現偏差行為主要來源包括家長和學校對學生期望過高、單親或破碎家庭和惡劣的環境等等。其中以家長及學校對學生學習成績期望過高的問題最為普遍。大多數的家長都抱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從而使很多家長總是重智輕德,對子女的學習成績要求過高,從沒有想到他們的過高要求對子女來說是一種壓力。而且他們更讓子女學習多種的技能,希望子女鋼琴、畫畫、書法樣樣皆能,使他們將來在芸芸衆生中謀一席之地,甚至獨佔鰲頭。沒有理會子女的智力和體力是否應付得來。在這種揠苗助長的情况下,只會讓子女覺得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老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價值,同樣對學生施以學習上的壓力。雙管齊下,令學生感到無限的壓力。而在壓力的壓迫下,學生為了不讓父母和師長失望,而自己又自知沒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去滿足師長的要求時,他們會作出一些異常的舉動(如作弊),那時候,學生已出現偏差行為了。
時代不斷改變,道德觀念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婚姻制度的瓦解,導致出現不少破碎或單親家庭。來自這種家庭的孩子,由於他們在家中得不到溫暖慰藉和關懷照顧,因而離家出走,存有自暴自棄或自生自滅的心態,他們也有出現偏差行為的傾向。
書中提出的學童自殺事件,我認為其問題的嚴重性,除了表面上的自我毀滅而造成的偏差行為外,更讓我們看到現今的青年人,意志力十分薄弱,一碰到逆境,不是自怨自艾,就是自暴自棄,萬念俱灰。所以學童自殺這類新聞,在報章上屢見不鮮。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一個人來到世上,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無處沒有矛盾,無處沒有衝突。當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勇敢去面對,以個人的勇氣和信心去抵抗壓力,只有這樣才能化逆境為順境,在生命的旅途中無往而不勝,從而迎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以上所說明的,除了抒發對現今青少年的問題日益惡化外,更認為偏差行為的出現是可以避免的。而最有效的方法就莫過於首先糾正父母的觀念。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我們第一位的啟蒙老師,他們對子女以後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所以,父母平時要多灌輸一些正確的知識給子女,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聆聽他們的意見,而且還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學校,除了是接受知識的地方外,還是培育品格的溫室。老師要着重學生思想上的發展。我認為很多學校最失敗之處,就是教學方式很呆板,時常以學習上的分數去評估學生的好與壞,忽略操行方面的訓練,歪曲教育的眞正意義。除此之外,老師的質素也不能太參差,部分學生自尊受損,也是源於一些老師的言語和行為。所以,老師要認識自己的角色,承擔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而社會方面,也應舉辦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吸取社會的經驗,擴闊眼界,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個人很認同書中所說,改善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學校、家庭與社會一定要互相合作,讓他們有良好的環境去成長,能夠獲得良好的薰陶。我本身也是一個學生,很認同青年人要有足夠的自由度給他們發展。但我們也須排除干擾,潔身自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各位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都寄託在我們的身上,所以,讓我們昂首闊步,向人生的大道勇往直前吧!
相關附件:《為澳門青少年健康綜合成長創造良好理》讀後感_梁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