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組 亞軍 甄依玲 呼喚自我情感的解放──讀張小嫻《麵飽樹上的女人》之我思我想

大專組 亞軍

呼喚自我情感的解放──讀張小嫻《麵飽樹上的女人》之我思我想

華南師大 甄依玲

 

倘若你一方面認為瓊瑤小說的戀愛屬於超現實浪漫主義愛情,雖充滿詩情畫意,充滿對愛的純淨美好的追求,卻欠缺對社會更深更廣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想從亦舒那潑辣尖銳的筆鋒中歇一歇息,那麼張小嫻的小說必定能緩解箇中矛盾,符合你的要求。

張小嫻是香港現今炙手可熱的言情小說家,一九九五年推出第一部長篇小說《麵飽樹上的女人》後走紅文壇,是繼亦舒之後,香港最受歡迎的言情小說家,憑着這些不錯的口碑,我翻開了張小嫻的處女作兼成名作《麵飽樹上的女人》。

《麵飽樹上的女人》似乎全神貫注於都市男歡女愛的範圍,展現了男女戀情中的千姿百態,人物要麼是才華洋溢的才子,要麼是感情豐富或放蕩不羈的女子,呈現為一幕幕瑣細而冗長的戀愛,但當你閱讀第二遍、第三遍,就會發現充斥於小說情節中的,是帶有透視現代社會的物慾關係、消解愛情、傳統與反傳統思想相給合的特點,張小嫻平靜而又不無調侃地描述了這種在物慾不協調社會下成長的愛情。

一、透視現代社會的物慾關係:

《麵飽樹上的女人》故事背景是八十至九十年代,在這段時期,香港人對未來的看法是介於動盪與安穩之間,對未來前景的誠惶誠恐,造成一部分有財富資金的人盡量希望移民到外國,一部分小康之家雖不能圓移民之夢,但亦希望攀龍附鳳,不斷往上層社會擠上去。在《麵》中,張小嫻塑造了青荷和欣平兩個富家女形象,並強調“青荷是富家女,住在跑馬地”“劉欣平家裡也有女傭,但氣派就不及青荷了……家住天后廟道。”跑馬地被認定是一個上流社會人士所居住的地方,若想擠進上流社會,首要條件是住在跑馬地,光蕙就曾說過“嫁去屯門太不光彩,最低限度,也要嫁入跑馬地。”後來,為了達成這個願望,光蕙成了物慾社會這種歪曲的不正常思想的俘虜。光蕙為了嫁給醫生(醫生在當時被認為高收入又光彩的一種職業),不惜壓榨孫維棟的感情,儘管光蕙知道自己不愛孫維棟,不是因為他的性無能,而是彼此的不了解,但光蕙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讓她擠進上層社會的人,於是光蕙對孫維棟萬般折騰也不放手,到後來,甘心當一個富商的情婦,也全因他在跑馬地買了一間房子。在光蕙身上,可以看到依附在物質財富的慾望怎樣與自我情感抗衡的優勢,在這種優勢下,自身情感不斷顯得無力反抗,最後變得蒼白,在物質攀附與精神追求的衝突方面,張小嫻獨具匠心地譜寫了一個個的矛盾衝突情節。

二、消解愛情:

人生自古離不開“情”這個字。這包括了父母之情、手足之情、師生之情、友情和愛情。愛情更是永遠寫不完的(引自《她們的世界》),愛情,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作家們愛寫愛情,張小嫻不僅善於寫愛情,她更善於去剖析愛情。程韻可以看作是張小嫻愛情觀的代表,在作者筆下,程韻是一個由情感去支配自己命運的人,她對林方文那份執着的愛情,是張小嫻在這個物慾社會中自我情感戰勝物質財富的人物。光蕙是物慾社會的俘虜,她沒有圓滿的結果,程韻是喚醒人類的自我情感,是一種感情的解放,張小嫻安排了一個美好的結局。張愛玲認為“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人間無愛,沒有情投意融而持久的愛,至多有一點短暫的夢幻色彩的愛,這種虛幻的愛的面紗遲早要被撕跛。”張愛玲對愛情充滿悲觀氣質,在她的作品中沒有浪漫而圓滿的結局,所見的是殘缺不全千瘡百孔的情感關係。而張小嫻卻恰恰相反,她對愛情旣充滿了憧憬,“思考愛情,是哲學家和小說家的工作,凡人只管去愛。”“誰說人生是沒有圓滿的呢?我們所擁有的,是另一種圓滿。”也有理性的闡述,“形而下的愛情,是彼此交換條件。形而上的愛情是彼此交換智慧和心靈。”“最厲害的病毒,是愛和謊言。”

三、傳統與反傳統思想相結合:

傳統思想表現在張小嫻以才子佳人圓滿結局的手法。才子佳人故事古已有之,這是沿着傳統道路而走,圓滿的結局形式,更是切合中國人的思想。西方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以悲劇結局為主流,中國小說的最大特點則以圓滿結局為主,這是符合中國人傳統思想的特質。

反傳統思想表現在作者對愛情的大膽觀點上,這是反傳統的,與傳統的對愛情單純美好、生死相許的看法,起到衝激。迪之敢愛敢恨,每每有令人驚嘆的愛情觀,“情婦是世上最偉大也最傷感的身份”“純情的女人是天使,放蕩的女人是魔鬼,魔鬼總是比較好玩的。”這些大膽的言論和觀點,都是在傳統思想上不曾有的。

簡單地判斷《麵》只是一部純粹的言情小說,那是十分武斷的,《麵》向人們展示了在物慾社會人們追求自我情感走向的種種細節,在這個蒼白的社會,自我情感被壓抑,心靈的對話被歧視,物質慾望被扭曲,在如此景觀下,張小嫻寫出了人類對和諧的愛的永恆渴望,道出人類嚮往和追尋美好的愛情。


相關附件:呼喚自我情感的解放──讀張小嫻《麵飽樹上的女人》之我思我想_甄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