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季軍 黃穎博 奮鬥的過程是可敬的──讀《老人與海》後感

初中組 季軍

奮鬥的過程是可敬的──讀《老人與海》後感

培正中學 黃穎博

 

「奮鬥的過程是可敬的。」這句話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書中的老人已有七十八天未捕到魚了,到了第八十一天,上天有眼,老人捕到一條比他自己的漁船還大的魚。這條魚的生命力十分頑強,老人拼盡全力,才將牠制服,縛於船旁,隨船拖回。豈料返航途中卻因魚血水中流失而招致成群鯊魚聞血腥而來,輪番進攻,搶噬魚肉。老人為了保住他這辛苦得來的戰利品,勇敢地和鯊魚進行搏鬥,最後鯊魚終於被擊退了,而老人捕來的大魚,也只剩下一副骨架。

讀了這本書後,令我有很深的感觸。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多在為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未來而奮鬥着。對於奮鬥者來說,達成預期的奮鬥結果當然很重要,唯期間由於存在某些內外原因,有時「幸運之神」未能降臨,結果不盡人意,或以失敗而告終。先不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就說奮鬥的過程,在不同程度上也往往充滿着酸甜苦辣,驚心動魄,更是令人可敬,甚或從中昇華出一種於己,於他人,於社會有益的精神。在《老人與海》一書中,當老人回到岸邊拿着尺子與平日的小同伴自豪地丈量那副大魚骨架時,正巧有遊人路過,投以驚嘆、羨慕、崇敬的眼光,通過目測,想像這條魚鮮活時應有的長度、體積、氣力,嘖嘖稱讚「老人」的能耐,眞叫人愜意、振奮。

海明威筆下「老人」捕大魚的奮鬥過程是這麼可敬。那麼,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先人、先賢們的奮鬥過程又是怎麼樣呢?那就更精彩了。上個世紀瑞典的科學家諾貝爾先生為了試驗地雷、炸藥,遭到了一次又一次失敗,炸傷了自己,炸死了親友,當然他最後也成功了,成了名人。但也有許多不成功的,譬如:早在中國明代,有一個用現代名稱說是火箭專家的人,他一直熱衷研究火箭,希望能跟火箭上天,於是有一天他就用大量煙花炮竹的材料做了一個大火箭,並把自己捆綁於其上,之後叫人點火,結果沒有上到天,反而被炸死,多麼悲壯。今天我們也有許多同代人在為着各自的理想奮鬥,其中也不乏其人在壯志未酬、心願難遂之下心態仍然豁達,毫不氣餒,他們的過程也是那麼的可敬。但是,也有些人經不起失敗的打擊,一旦失敗,便覺自己一無是處,開始自暴自棄,萎靡不振,而不會認為自己付出了努力,雖一時得不到回報,達不到預期目標,卻也對得起自己,因為自己奮鬥的時候,本來就是一個成功。

談到我們這些學生學業方面,家長們一般只看重成績。我認為這是不對的,人不可能事事順利,不然人生便不會是多彩的了,人生中要有失敗、成功、傷心、高興等組成,才算得上是個七彩人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中國家長自古以來的目標,當孩子在成績上不如意時,家長們大部分臉色難看,甚至施加打罵,較少注意鼓勵他們重新振作。孩子們失敗了,但只要他們努力過,奮鬥過,這個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勝利。就拿最近中國首次載人火箭成功升空這件事來說吧,參選太空人,是個十分大的考驗,中國飛行員如此之多,豈能個個都被選上?而楊利偉卻能從多次篩選中脫穎而出,在最後剩下的三個候選人中擊敗了其他兩位候選人,成為中國第一個上太空的人,而那未能選上的兩位飛行員及其他較早遭淘汰的航天飛行員候選人呢?總不可能因此而自暴自棄吧,他們雖沒被選上,但他們努力了,經歷了。所以,他們還是勝利者。我們應當為他們的努力感到驕傲。再拿我此次參加澳門中學生讀後感作文比賽來講,我本來內心有些膽怯,畢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比賽,且又是全澳門的,獲奬談何容易。但想想《老人與海》中的老人與那副大魚骨架,想想緊跟楊利偉後面曝光而落選的那兩位飛行員叔叔,參加一次作文比賽,如果獲不到奬,甚至名次倒數第一又有何足懼?我爸媽也鼓勵:「兒子,積極去參加吧!這本身就是一個榮譽、一次鍛煉。」

    是的,萬事不能只看結果,雖然有時會失敗,但只要努力過,便是成功的。常言道:「志在參與,貴在參與。」任何一個人的奮鬥過程都是可敬的。

 


書 名:《老人與海》
作 者:海明威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相關附件:奮鬥的過程是可敬的──讀《老人與海》後感_黃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