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冠軍
可敬的“送信人”──讀《致加西亞的信》有感
培正中學 黃穎博
美國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於一百多年前(一八九九年)寫了一本名叫《致加西亞的信》的書。《信》是作家在一天晚飯後寫成的,僅僅用了一個小時。但是,就是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一百多年來幾乎風靡全世界,名列有史以來全球最暢銷圖書第六名,銷量達到幾億冊,現在美國總統布什曾評價說:“這是一本可怕的書,它把一切都說了”。我出於好奇,也讀了這本書。讀後,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了。
是甚麼令它擁有這麼大的魔力呢?是一種精神,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由書中那位“送信人”安德魯‧羅文──年輕的美國陸軍中尉所展現出的忠誠與敬業精神。一八九八年春天,正直美國與西班牙圍繞古巴問題而爆發美西戰爭之際,時任美國總統麥金萊為了準確摸清西班牙在古巴的軍事部署,為了聯合古巴當地的反西班牙起義軍,急需從美國本土派遣一位合適的特使,執行一項重要的“送信”任務,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結果,作為負責“送信”的羅文中尉果然不負重托,孤身一人從美國出發後,憑藉對任務的絕對忠誠和高度的敬業精神,不惜以身犯險,勇敢而又機智地穿越西班牙軍的一個又一個佔領區,最後歷盡艱難找到了古巴起義軍的營地,當面將美國總統的親筆信交給起義軍首領加西亞將軍……為了表彰羅文這位“送信人”的忠誠和貢獻,美國陸軍授予他“傑出軍人勳章”,並將他軍階連升四級,由中尉直升上校。自此,“送信人”也就成了一種忠誠、一種敬業、一種忠於職守、一種責任感和榮譽感的象徵。羅文也被視作一名英雄,永遠為世人所銘記。
“英雄就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的人——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那種“送信人”。平時,我們在談論甚麼是英雄,甚麼是忠誠,甚麼是敬業時,總是覺得很抽象,甚至對我們這些小孩、年輕人來說免不了有點說教的意味。但是,當我讀完《信》之後,深深感到英雄、忠誠、敬業就是那麼的具體,即對待任務、職責等託付,要立即採取行動、全心全意、鍥而不捨去進取、去完成。要是這樣還解釋不清楚,就看看“送信人”羅文中尉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的一舉一動吧!當美國總統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他時,他並沒有問加西亞在古巴的甚麼地方(因為當時無人知道加西亞的確切位置);當他出發時,他並沒有因任務重要而要求上級派人保護;當他經過古巴附近的美西交戰海域,不幸遭遇西班牙海軍驅逐艦巡邏盤查等險情時,他多次想到的是責任重大,不能被捕,他深知被捕意味着給加西亞送信的使命將功虧一簣;當他從古巴攜帶重要情報返回美國時,他仍然一路上大智大勇,一次又一次在險象環生中成功地避過了被捕的危險。在這一送信的往與返過程中,羅文一直在默默地對自己說:“我必須努力,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然,我的使命即使完成到最後一刻,也可能前功盡棄”。
“這不是新時代的東西,但它永遠不會過時”。時光飛逝,萬象更新,轉眼間已是二十二世紀,現在正處於科技、工商、社會人文高度發達的時代。因此,有人也可能會輕蔑地說;那不過是一百多年前的事囉!但事實上,一百多年來我們這些人們似乎在道德品質上並沒有改變多少,不是嗎?先拿我們這些中學生來說,除了有一部分學習比較主動以外,不少同學包括我自己在內,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對父母長輩、師長及自己人生所託付的學業,無法像“送信人”羅文那樣做到盡心、敬業,有些同學更是馬馬虎虎,作業互相抄襲,考試臨場作弊,一切學業都想蒙混過關,與“送信人”的精神品質相比更是令人汗顏。不過,這些現象並不只出現於我們學生當中,只要看看社會上,就不難發現也有許多不忠誠、不敬業的人和事,比如:企業內依然充斥那些投機取巧的員工,政府部門也不乏有伺機偷懶的公務員。記得今年某日本澳新口岸某大廈有一住家發生火災,一家老小被困於樓中,有的甚至爬出窗台求救,消防員匆匆趕到現場後,大家本以為可以鬆一口氣,可偏偏在這關鍵時刻,消防車天梯一時打不開,真是急死人啊。
打不開的原因後來據說是天梯線路受潮短路所致,固然有種種客觀原因,但恐怕與消防員平時是否盡忠職守不無關係吧!
當今,社會需要“送信人”,全世界的各行各業都在急切地尋覓着各自的“送信人”。那麼,“送信人”在哪兒?其實,就在我們周圍,甚至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成為“送信人”的潛質。我相信,每個人只要忠誠、敬業,定能把自己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送信人”。
書 名:《致加西亞的信》(A Message To Garcia)
作 者:阿爾伯特●哈伯德著;趙立光、艾柯譯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