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亞軍 王海濱 《老子說解》──無欲乃幸 隨性是福

高中組 亞軍

《老子說解》──無欲乃幸 隨性是福

培正中學 王海濱

 

在深遠如淵海的中國歷史上,哪一部書籍的應用範圍最廣?是被視為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主旋律的《周易大傳》,還是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年的《論語》?我認為當推《老子》為最。

《老子》一書可說是包羅萬象,如同一面鏡子,不同人可以從中發掘到不同的東西,擁有不同的體會。兵家把它當成兵書,從中發現了用兵之道;政治家則把它視作國策,推行無為而治;郎中更將其當作醫典,得出胎息養生之術;而修道術士更奉之為天書,悟盡養氣修眞的秘訣,期待依此羽化成仙。

而我翻閱這本書時,腦海裡浮現的卻只有一連串的疑問號。書中的每一段話之間都看似是沒有關聯的。一切都是“恍兮惚兮”,“竊兮冥兮”,似懂非懂。直到讀至尾聲才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這種幸福的生活是多麼令人嚮往!

此時回頭看來,幸福原是全書的主題。統治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敎”,行事潛移默化,給人民充分的自由,令百姓僅僅知道有他;而人民“利百倍”,“復慈孝”,“不為盜”,“心不亂”。這是一幅何等和睦昇平的景象!老子洋洋灑灑的五千言談的不就是國泰民安,不就是讓普天百姓有一個幸福的生活嗎?

然而,老子的耕耘成功了嗎?老子提倡百姓應“報怨以德”;而如今,世界各地的種族宗敎衝突不斷,甚至引發武力襲擊,陷入無盡的報復循環內,兩敗俱傷。老子提醒達官貴人不可“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如今,卻有領導者崇尚口腹之欲,腦滿腸肥,以體胖為榮,不顧仍有國民難以糊口,最終自己也因此中風入院,害人害己。老子警告事業成功的人“咎莫潛於得”;而如今,竟有科學家為了名譽而捏造實驗數據,僞造學術報告,雖曾一度獲得國人喝采,但東窗事發後,不僅自己名譽掃地,也累得國人蒙羞,得不償失。現今的世界離老子的理想還很遠啊!那個世界的前提是無私,只有人人都沒有私心,人民之間才能不記得失地“損有餘而補不足”,以致達到平等和睦。因此,除非現今世界每個人都能揮慧劍斬斷自私與貪婪等人類劣根性的羈絆,否則“至治之極”的世界只能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樓。“反者道之動”,“物壯則老”,老子其實也已經為這個極善境界的不可及留下了注腳。

那麼,我們豈不是永遠無法體驗幸福?不是的。旣然整個世界無法變得理想,那如果有些人可以脫離這個社會,不就能享受到幸福了?可世上有這種人存在嗎?有,比如說白癡。白癡總是笑着,傻傻地笑着,雖然是傻笑,可仍是一種笑,由心的笑,足以代表幸福的笑。老子主張“絕聖棄智”,崇尚初生嬰兒所擁有的無智無私。而白癡的思維豈不正“屯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嗎?常人多憐憫甚至嘲笑白癡的混沌,卻不知白癡可能對世人的執着,無限的欲望隨之而來的無助嗤之以鼻呢!若白癡懂詩,可會高吟一句“世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可是白癡是少數的,其他人該如何追求幸福呢?作夢。夢是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在那裡面你可以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夢雖然縹緲,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夢裡得到的幸福,自然也是幸福。更何况,在夢中看來,這個現實豈不反而成了夢境,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又有誰可以一口斷定?幸福的美夢是值得珍惜的,“作個好夢”作為祝福語也是大有理由的。只是雖然夢應該被重視,但現實更不可被忽略,若沉迷於追求美夢,醒來面對實際的無可奈何,大起大落下只會令人生加倍痛苦。

旣然當白癡和作夢都不夠現實,那世人豈不是沒有機會徹底擁有幸福?老子並不是空談家,他已給我們指出一條出路,讓我們得到個人的幸福,雖然這並不是屬於全世界的幸福。

“無為而無不為”可以說是打開通向這條活路的大門鑰匙。無為並非指不做任何事,只是說不要刻意去做。順其自然地行事可使我們不再執着,不執着則讓我們磨滅掉多餘的欲望,達到“無欲”,從而摘去眼前的有色眼鏡,令人用同一把尺子看待事物,也就是“恆無欲以觀其妙”。自此,人便可拋棄私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遠離求不得之苦。記得看過一則新聞,說一個礦工村在一次礦難之後得到一筆鉅額賠償金。結果為了這筆錢的分配,村民們反目成仇,鬧上法庭,甚至發生母殺子的慘案。這悲劇的產生固然和金錢的引誘有一定關係,但若說完全是貪婪惹的禍也不盡然吧。母親怎麼可能會見錢眼開殺害自己的孩子呢?究其原因,應是這村居民面對痛失親人的極悲和天降橫財的極喜,在大悲大喜的突兀轉換下喪失了常性。如若以無欲的平常心對待這個狀况,不以“寵為上,辱為下”這個人倫慘劇還會發生嗎?私欲就像一個緊隨着你的夢魘,若是沒有私欲,生活還有甚麼可懼怕的?

無欲可令人擺脫痛苦的糾纏,然則沒有痛苦不代表得到幸福。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幸福也不會從天而降,幸福是需要爭取的。爭取即是有為,豈不是與無為相違?“無為則無不為”,無為與無不為是順承關係,無為並不是目的,而僅僅是達到無不為的一個途徑。由無為而無欲,因為沒有特別去追求一件事,所以每一件事物對自己都是平等的,也就可以隨心所欲追求任何一件事物。就算追求不到,也不必跟自己過不去,大可以放棄,因為這些事物對自己的重要性也都是相同的,不論完成哪一樣都得到同樣的滿足。這就是隨性,也就所謂的無不為。隨性就像一位體貼的伙伴,在尋找深山寶藏的凶險旅途中,為你開通了一條條筆直的通天大道。這時,世上無一不是你幸福的源泉,你所追求的事物都帶來滿足,信手拈來皆是幸福。你還有不幸福的理由嗎?

如果說生活是一座宏壯的宮殿,那無欲就是宮殿的地基棟樑,它令樓宇堅定穩固,無崩垮之虞;而隨性則是琉璃瓦片與裝潢擺設,它令樓宇金碧輝煌,使它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宮殿。無欲和隨性,任少了哪一樣,都會令你與幸福失之交臂。

 


書 名:《老子說解》
作 者:張松如
出版社:齊魯書社


相關附件:《老子說解》──無欲乃幸 隨性是福_王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