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本土化與地方性知識”學術座談會
14/05/2004

  為了深入探討學術本土化與地方性知識的問題,促進澳門的學術研究,澳門基金會與歐洲研究學會聯合邀請了著名學者、吉林大學法哲學研究所所長、西南政法大學名譽教授鄧正來先生於5月16日(星期日)下午5:00-7:00在澳門教科文中心主講“學術本土化與地方性知識”學術座談會。 


  人類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趨勢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但從根本意義上來講,全球化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過程本身。澳門這個著名的中西文化的交匯點,親歷其境,見證並參與著全球化的演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引起了不少學者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在學術上如何以開闊的視野,再從澳門的地方性知識的角度去考察,已成為學界廣泛關切的焦點。


  應邀來澳的鄧正來教授,長期從事社會科學和知識社會學的研究,創辦並主編了《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和《中國書評》等刊物。他認為:無論從意識形態,還是從制度或觀念層面上講,當下的學術發展與地方性認知和地方性知識如何相協調都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我們必須重視和直面這些問題,並需要在這個方向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尤其是以下幾點更值得深入思考:


  第一,在以西方社會移植進來的各種知識當中,實證性社會科學觀佔據了我們分析中國社會之手段的支配地位,而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致使我們將中國社會的事實與西方社會的事實等而視之,進而無視它的各自的意義或文化意涵。


  第二,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引進了西方社會科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觀念,如民主、法治、現代化、憲政等,而這種做法極容易使我們在思考或研究中國社會的問題時倒果為因,亦即將西方社會經歷了長時間發展的結果誤置為我們進行發展的原因或前提,進而認為中國社會不發展乃是因為中國未能達至那些結果所致。


  第三,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引發的最重要的一個後果,就是一些原本可以爭辯的且並非終極性的價值,在我們的思考或研究中轉變成了一些無可爭議的且終極性價值。


  主講者將圍繞以上主題和與會者進行交流和探討,相信座談會將為以上問題帶來新的思考和新的價值觀,為澳門的學術發展帶來新的啟迪。座談會公開,歡迎有興趣人士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