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學‧意象”文學座談會 活動消息
28/02/2006

由澳港文化機構合辦的“城市·文學·意象”文學座談會,昨日下午六時在敎科文中心多功能廳舉行,邀得港臺多位文化名人主講。與會名家指出,寫作者除要有眞情實感以外,還要擅於表現文章深刻的主題,並體現個人的寫作技巧。同時勉勵澳門的寫作愛好者要持之以恆地寫作,保持對寫作的熱誠,用心去體會生活。


座談會由澳門基金會與香港城市大學文康委員會、中國文化中心、中文與翻譯及語言學系合辦,為香港城大首次舉辦的城市文學節系列活動之一。主講嘉賓包括香港城大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講座敎授吳宏一,香港城大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講座敎授張隆溪,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著名作家張大春,香港浸大中文系敎授黃子平,香港《明報》副總編輯、著名詩人葉輝,香港城大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馬家輝。他們圍繞城市、文學、意象等領域,與出席者分享創作經驗,及對社會的各種看法。講座由澳門筆會副理事長林玉鳳主持。


文化提升城市價値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吳志良致詞說,澳門基金會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立至今,積極推動本澳的文化藝術發展,除與澳門筆會合辦“澳門文學奬”外,亦與內地相關出版界舉辦全球華文散文大賽。隨着澳門文化文學活動的進步,有利促進本地的文化旅遊,提升城市的價値。


吳宏一介紹了城市文學節的有關情況。他認為辦文學活動要主動“走出去”,因港澳鄰近,故首屆城市文學節以徵收港澳大專學生的文學作品為目標,反應踴躍,說明兩地的文學交流與合作有很大發展空間。


作品表現個人價値


鄭愁予稱,由於歷史原因,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臺灣靑年詩人特別多,均透過詩作表達個人的浪漫情懷。現代都市發展節奏快,詩的節奏也跟着快,年輕一代生活其中,會不斷汲取社會的自然經驗,對寫作很有幫助。張隆溪指出,城市文學與現代化有着密切的關係,由是次城市文學節參賽情況可看,港澳兩地大專生均願意一展身手,透過作品表現個人在社會中的存在價値。


黃子平、張大春與出席者分享了散文寫作的經驗,他們不約而同認為,散文內容的構建與個人的懷舊理念、回憶很有關係,讀者喜歡作家的觀點,往往與其有着共同看社會、感受社會的角度。


體驗生活提升技巧


葉輝則認為,要進行文學創作,須每天更新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寫作才會有進步。馬家輝擅寫報刋專欄,以此反映社會事件,洞察時事脈搏,他認為專欄不管是否文學類別,但必須做到快而準,及時直抒己見。


座談會上,不少聽衆主動向講者發問,旣談到寫作技巧、經驗的積累,亦關注各名家的人生觀,或他們看城市發展與創作之間的關係,氣氛踴躍。吳宏一綜合講者意見稱,但凡寫作者要多體驗生活、感受生活,不斷提升寫作技巧,以更好地表現文章的核心內容,讓澳門的文學天地更繁榮、更寬闊。

 

文學推廣事在人為


昨日的“城市·文學·意象”座談會上,多位名家讚揚澳門是個文化濃厚的城市,為此感到高興。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就指出,較之臺灣,本土的文學創作氣氛更踴躍,除獲政府官員的大力支持,亦得到各大媒體的宣傳推廣,在部分交通工具上,有不少詩社人員主動把會員詩作張貼車廂內,利用都市作媒介傳達年輕人的詩情及對生活的看法。


鄭愁予說,據他了解,按澳門的人口比例,年輕的詩歌寫作者比例很高,遠超香港與臺灣。從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吳志良手中接過的《澳門短篇小說選》、《澳門散文選》及《澳門新詩選》來看,可見選入詩集中的新詩份量,比其他兩本要重,顯見澳門近幾十年來,本土的或新移民來澳的詩人,勤於寫作,對寫詩充滿激情,小城不愧為“詩城”。


他說,臺灣詩歌的活動很活躍,由於得到政府官員與各大媒體的通力協作,共同營造了良好的詩歌寫作氛圍。在臺灣公車上,可看到不少當地年輕詩人之作,有的詩社更把詩人會員照片一同張貼,說明了都市與文學密不可分的關係。他認為澳門的文學要得到進一步的推廣,跟政府立法保護文物一樣,祇在於事在人為。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敎授黃子平也稱,澳門予人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以詩人命名的公園,香港則多以港督命之。澳門或許比香港的城市發展較快,但她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至今留存不少有歷史價値、藝術價値的文物建築,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相比香港,有價値的文物建築早已拆得就拆。


香港城大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講座敎授張隆溪亦關注到澳門的政治與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居住其中的人必須肯定人文精神的存在價値,倘本土文化搞不好,只會窒礙社會的發展。


(來源:二00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