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1/04/2017
本會與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昨合辦 “從神本走向人本的西藏繪畫藝術” 講座,邀請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韓書力主講。探討西藏美術經歷了的四個發展與演變階段,如何從創作主題由神本走向人本。
講座昨日下午六時半於澳大劉少榮樓演講廳舉行,本會行政委員會吳志良主席、澳門大學趙偉校長、教育學院范息濤院長、張澤珣副教授,以及澳門文藝界人士、澳大視覺藝術課程等師生逾百人一起聽講。
作為一名在西藏工作、生活四十多年的美術工作者,韓書力回憶這些年來的經歷與心得表示,西藏傳統繪畫與雕塑,千百年來始終框囿於 “受宗教啟迪和為宗教服務” 的神本主義創作,並形成諸多藝術流派,是重要的民族美術遺產。他由四階段介紹西藏藝術變化,包括上世紀五十年代 “解放軍文藝”、六七十年代 “階級鬥爭文藝” 和 “文革文藝”,直至改革開放以來的 “文藝春天”。
韓書力指出,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尤其一九六五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後,西藏人們生活迎來巨大的變化。一九八零年初,西藏當代美術迎來了春天。其時,陸續從院校學成歸藏的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的畫家,已成落地生根的西藏美術生力軍。他們帶回了迥異於祖輩的藝術新觀念,新的藝術視角和表現技法,持續推出一批批優秀創作成果,備受矚目和好評。近三十年來,西藏美術作品獲獎無數。
作品均在訴說作者心中的大美西藏,再現人文關懷下的真實西藏。半個多世紀以來,西藏美術家以勤勉筆耕成果,為祖國、為西藏贏得榮譽,也完成西藏美術創作主題從神本主義向人本主義成功轉變。
講座上,韓書力展示了西藏傳統繪畫與雕塑作品,並談到在西藏流傳一千多年的古老畫種——唐卡,以及如何保護好唐卡文化生態,同時分享了他多年來的創作經歷和心得。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