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良主席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之《中國戲曲志.澳門卷》發行儀式上的致辭
10/01/2020

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之《中國戲曲志.澳門卷》發行儀式上的致辭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   吳志良

2020年1月10日


歡迎大家出席《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之《中國戲曲志.澳門卷》的發行儀式。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由文化和旅遊部牽頭,會同國家民委、中國文聯以及各有關文藝家協會聯合發起的一次工程浩大的全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編纂項目,是對我國的民族民間文藝的一次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和記錄。內地省市的編纂工作已於2009年全部完成。同為祖國大家庭一份子的澳門,既守護了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又與西方文化長期朝夕相處,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樣需要有系統地加以發掘、整理和記錄。有見及此,在文化和旅遊部港澳事務局、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與澳門基金會和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多次協商之後,澳門基金會在2012年受托正式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的編纂工作。經過上百人七年的共同努力,第一卷今天終於出版問世。


中國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文學、音樂、舞蹈、武術、雜技、美術等眾體兼備的綜合藝術形式,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據不完全的統計,中國戲曲的劇種達300多個,形成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鼎足而立的戲劇藝術體系,是中國珍貴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反映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五千年來不斷變遷的生動寫照。


澳門位於嶺南邊陲,南海一隅,雖與傳統粵劇一脈相承,但仍發展出具有獨特個性的戲曲風格,尤其是在鴉片戰爭後,當時的商人受到西方戲院的啟發,在澳門建造各類戲院和戲館,成為澳門戲曲演出的重要媒介和載體,推進20世紀初澳門戲曲的本地化和普及化,並在40至50年代進入高峰。隨著地緣政治格局轉變,不少省港戲班和大班名角陸續離開澳門,酬神演出、戲院演出、業餘劇團成為澳門中國戲曲活動的三大支柱,形式逐漸固定下來。澳門回歸祖國後,在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本地戲曲的發展更加蓬勃多元,如今已成為澳門中華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支柱。


今天呈現在各位面前的《中國戲曲志.澳門卷》,是 “十部集成志書”澳門卷的第一部。一個當年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今天得以完成,澳門亦成為港澳台地區中首個發行“十部集成志書”的地區,是內地與澳門本地藝術工作者緊密合作、共同努力和辛勤勞動的成果。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圖片,都傾注了作者、專家和編輯的大量心血。從資料搜集整理,到草擬初稿、反覆推敲和論證通過,編纂《中國戲曲志.澳門卷》的每一個階段都經過精雕細琢,堪稱對外展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件精品,更為本土文化體系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我謹代表澳門基金會向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多年來的悉心指導表示衷心的感謝,對《中國戲曲志.澳門卷》的各位作者和所有提供資料、接受訪問的熱心人士的辛勤付出表示崇高的敬意。“十部志書”的其他分卷:民歌、故事、曲藝志、諺語和歌謠,已於早前完成終審,並正安排陸續出版。而曲藝音樂和戲曲音樂部分會在未來幾天召開會議,分別終審和初審稿件。


文化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既從歷史中形成,也饋贈於後世。中華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開放包容,煥發青春和生機,為世人所仰羨,也應被後代珍視。編纂《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是澳門一次規模巨大的文藝資源普查和整理運動,其目的就是要全面描繪出澳門民間文藝的圖譜,系統尋找澳門傳統文化的基因,不但為澳門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檢閱和記錄的載體,更是讓這些本地的瑰寶得到保育和傳承的重要媒介。我們真誠期望,社會各界繼續關注並支持有關工作,共同參與澳門的文化保育、建設和傳承,為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添磚加瓦。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