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日報訊】由澳門基金會及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的話劇《四世同堂》11月9日8時舉辦公眾場,11月10日晚7時為學生場,假澳門科技大學J座體育館演出,該劇被稱為「京城第一戲」,由「人民藝術家」中國著名作家老舍名著改編。為讓澳門戲劇界及市民更深入認識和了解該劇,背後的中國文化背景和創作歷程,主辦方於11月7日假演藝學院禮堂由田沁鑫導演主講「《四世同堂》從名著,到劇本,到舞台」話劇工作坊。
田沁鑫是地地道道北京人,亦是國家話劇院唯一一位女導演,但她的作品從未受到過地域局限,相反因個人風格濃郁多變,作品美學呈現獨特的人文精神,在全國各地都擁有「粉絲」。由她根據老舍同名巨著改編的《四世同堂》,在台灣首演時獲得連戰、李行、侯孝賢等名人肯定,在內地20餘座城市歷經百場演出後,又將被劉德華引入香港。
關注人文 具鮮明文化風格
該劇是她積聚導演生涯10年來的積澱,在兼顧原著的文學性和話劇的特有表現形式外,還將融入新技術手段,以在封閉式的舞台上完美呈現一幅流動的胡同風情畫,讓觀眾看到一台既熟悉、又新鮮的大戲,同時希望藉此接上文化根脈的地氣,給民族藝術還魂,讓其導演生涯邁上新台階。
曾在英國、日本等地遊學的田沁鑫,廣受國外現代藝術影響,她主要的舞台劇作品均為編導合一,尤其關注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文化風格和藝術特質。她認為:當下中國話劇的創作,主要依靠兩方面力量完成,一方面是作家自發創作,資金多來自民間的商業支持,商業推廣力度雖然很大,但是文化品質、藝術品質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是政府委約作家進行創作,作品形態比較完整、宏大,雖然宣傳踴躍,但商業推廣力度不夠。
她表示,身為導演,不能盲目迎合觀眾。她堅持表達有戲劇品質的作品,如在《生死場》、《趙氏孤兒》、《四世同堂》等戲劇,都堅持同一創作理念,即做能給世界人看的作品;及強調創作者和投資方應該認識到自己在推進社會文化繁榮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多參與到有品質的話劇創作中。
轉載自2012年11月8日市民日報第P02版: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