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6日07:56 來源:中國作家網 吳志良
去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由澳門基金會聯合作家出版社、中華文學基金會出版的一套22本“澳門文學叢書”(以下簡稱“叢書”)首發,是澳門基 金會繼1999年與中國文聯出版社合作在內地出版的首套20冊“澳門文學叢書”後的又一次重大嘗試,也是自澳門回歸祖國以來,澳門文學、澳門作家在內地再 次集體亮相,是澳門文學真正走出澳門的里程碑式的標誌。“叢書”包括小說、詩歌、散文、評論四大體裁,涵蓋澳門老中青三代作家,年齡最大的90歲,最小的 作者是“80後”,展現出澳門作家日益廣闊的文學視野和多元化的創作功力。
令人欣喜的是,這項意義深遠的出版合作項目並未就此止步,作家出版社以高效、優質的風格在今年又推出了第二批共21本的“澳門文學叢書”,依然 是資深作家攜手新進作家,展現澳門作家在物欲喧囂中靜心觀照社會人生的人文情懷。“叢書”的出版,以及這些作者和作品,都是澳門文化的寶貴資源,可謂彌足 珍貴。
20年前,澳門基金會開始分別和《澳門日報》和澳門筆會合作舉辦“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和“澳門文學獎”活動,旨在推動閱讀和鼓勵創作,建立 和壯大澳門的讀者群和作者群,並希望以此為平臺,使之形成一個承上啟下、相輔相成的有效的運作網路。今天,我們可以欣慰地說,這兩項活動已經達到了預期的 目的,不僅吸引了數以千計的讀者和作者參與,為澳門文學培養了一批生力軍,而且促使一批又一批佳作問世。在內地再度出版“澳門文學叢書”,實際上是上述兩 項工作的接力和延伸。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都需要時日積累,“叢書”的出版,是從文學創作方面對澳門文化的一次充實,也是對其文化品格和審美價值的一次檢 閱。
澳門有400多年開埠的歷史,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需要文學工作者去挖掘深耕。回歸祖國後的澳門,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這也對澳門文學界提出 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澳門文學要創造更多的文化精品,還有賴於澳門作家們的不懈努力。文學是一方綠洲,是人類的心靈驛站;文學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座生命坐 標、找到一個精神家園,追尋人的終極關懷。而文化資源的發掘和積累,更需要長期、持續不斷的投資、培育和推動,這需要全社會的理解、關心、重視、支持和共 同努力。系列出版的“澳門文學叢書”,被譽為澳門文學新隆起的一塊高地,其厚重的文化蘊涵豐富了澳門文化資源,昭示著小城文學的春天正撲面而來。感謝作家 出版社、中華文學基金會同仁的支持,感謝澳門新老作家們的努力。隨著澳門在國內、國際上的關注度日益提升,隨著澳門本土文學隊伍的不斷壯大,隨著“澳門文 學叢書”的逐步擴容,我們相信澳門文學必將更加健康蓬勃發展!
《神跡》 太皮 著
本書收錄作者十多年來的25篇短篇小說代表作品,當中幾篇為獲獎小說。《搖搖王》描述兄弟之情,主角透過參加救世者搖搖王大賽,解開巴別塔及遙 遠星人的謎團,得到心靈救贖;《荷官歐陽家明》以獨特視角,透視賭場從業員這個澳門最大的就業群體不為人知的一面;《神跡》以賭博及神魚的傳說貫穿全篇, 為澳門的城市性格留下一個注腳;《飛走的泳棚》描寫了上世紀80年代澳門城市邊緣木屋區一抹淡淡的哀愁,洗滌心靈;《連理》回到100多年前的澳門,描寫 望廈村及龍田村一對有情人的悲劇,纏綿悱惻,令人低回。25篇小說內容各異,展現了一幅活靈活現的澳門風情畫,讀者與那些有血有肉的角色同悲同喜,將重新 認識澳門和澳門人。
《木棉絮絮飛》 尹紅梅 著
本書是作者的第二本散文集。這本散文集視角更融入當代,作品內容都與作者的生活息息相關,來自於她親身、親歷、親聞的當下生活、真實故事,好比 廣角鏡,鏡頭雖小,視角卻開闊。作者用獨特的視角、深度的思量、優美的語言,藝術地表現了自己居住澳門這些年的生活、工作狀態。
尹紅梅是《華僑報》專欄作者,很好地掌握了報紙副刊專欄寫作技巧,篇幅一般千字左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標題很生活化,非常貼切,也很吸引人,有許多作品只看標題就想看內文,看了內文還會感覺真不是“標題黨”,有內涵,夠回味,有時候還不失幽默詼諧。
她的一些長散文同樣精彩,系列遊記有西方隨筆的味道和神韻,自有一種女性細膩、婉約、綿長的風格。
《拳王阿裡》 盧傑樺 著
本書遴選盧傑樺的幾十首作品。其詩歌的視野觸及本土以至世界,其理想主義的因數,包含了大量對個體生命所察覺和體驗到的時代迷誤、缺失、淪喪、損害、毀壞、災難的質疑、責問、指控和抨擊。詩作內容表述多元,風格獨特,別具新意。
《未名心情》 馮傾城 著
本書是作者自2005年至2014年散文作品的選篇結集,記下了她書寫人生的三種心情。一是看蓮的心情:蓮城,感人的故事如蓮般次第綻放,在那 一場場美麗的緣起中,參悟著人生的禪意。二是看雨的心情:雨,輕靈的聲響,是妙曼的音樂;雨,朦朧的身影,是浪漫的詩行;雨,變幻的線條,是印象派的畫 作;雨,是大自然的繆斯。三是看風的心情:我們有必要在奔向良知的道路上,展開一場思辨之旅,破譯波詭雲譎的國際政治倫理困局中暗算的密碼。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認為,深篤的情感是《未名心情》這本散文集的中心。第一集寫親情之愛:親子,親父,親和善之人;第二集寫與專家教授的交流而伸展文化視界的大愛無疆;第三集寫歷史人物和名人的評論與精神寫照,其中知人論世的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從俗如流》 朱壽桐 著
本書收錄作者20多年來創作的散文60餘篇。這些作品用細膩的筆觸,描繪母子、父子、師生、朋友間的感情,真切質樸,多思也多情,簡潔平實的文字背後蘊含著動人的情愫。書中部分篇章可謂展示情思之美和語言之靈性的當代美文。
《掙扎》 呂志鵬 著
本書遴選作者本人很喜歡的近百首詩作。這些作品創作時間跨度超過20年,因而既有實驗的詩體,亦有向古典傳統致敬之作。雖然它們主題風格各異, 但都不約而同地呈現了那內心深處與社會生活之間的矛盾關係,而所謂的“掙扎”,就是反映作者在兩者間祈求突破的感受,至於集子中是否有以“掙扎”命名的詩 作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被確定的事》 邢悅 著
本書以“俚語”、“執一支筆,如同愛你”、“必要的欄柵”及“被確定的事”四輯收錄作者近200首詩。作者為澳門首批進入電腦網路世界的“80後”詩人,其創作的詩如其年齡,朝氣蓬勃,詞句精美,富於現代性;同時,意象性和抒情性並重,飽滿、含蓄、耐讀。
《回首風塵》 李烈聲 著
本書分為“松山聳翠”、“口之於味”及“浮生若夢”三部分,共計100餘篇散文。作者走南闖北、閱歷豐富,喜讀歷史、博古通今。書中所收文章文筆平實、資料詳多,其抒情散文很美,涉及歷史的篇章也有深度,而有的篇章則盡顯作者詼諧、幽默的創作個性。
《且聽風吟》 沈慕文 著
本書以“失去的家園”、“黑色暴雨中的城市”、“秋天的風”、“雪野”、“你的世界我曾經來過”、“且聽風吟”、“繭”、“致秋葉”及“傷逝”九部分輯目。這些詩作或構思大氣,或清新淡雅;或親情鄉愁躍然紙上,或將生活中的人、小動物、飛禽隨手捉住賦予詩意。
《不渡》 初歌今 著
本書收有《泊之東鄰》《遠心》及《蓮花之後》三部中短篇小說。這三部小說敘述的故事都發生在澳門,因此頗有地域性特點。作者善於講故事,不論長 短,故事皆講得有聲有色,娓娓動聽。他筆下的人物,多不是誇張、外向型的,而是內省、內秀型的,熱愛生活,熱愛命運,也追求美好,力求完美。小說文字樸 實、洗練,富於表現力。
《恍若煙花燦爛》 羅衛強 著
本書所收散文選自作者從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在《澳門筆匯》雜誌和《澳門日報》上發表過的一些文章,以及作者參加文學比賽獲獎的三篇 文章。其中第一部分“一樽聊為晚涼開”主要收錄作者抱著“三分周孔二分莊”的生活態度,隨遇而安、享受當下的一些感想文章;第二部分“我見我想我情”主要 收錄作者記錄一些所見所聞、深情懷友,以及理性分析社會現狀的文章;第三部分“博彩探秘”主要收錄作者因在澳門龍頭博彩行業工作的便利,熟悉澳門博彩業運 作,而為讀者揭開博彩業神秘面紗的獨特文章。這些文章中,不少談及澳門表面風光與社會隱藏深層次矛盾的問題,故將此書定名為“恍若煙花燦爛”。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周桐 著
本書是一部關於“外星人”的科幻長篇小說,講述外星人龐雅倫落到一個“過去”的星球——我們身處的地球後的奇遇,而整個故事又由澳門女子香穠貫 穿發展出一場以戀愛為中心且彼此牽引的情節。不過,在結構宏大、變化多端的故事演繹背後,作者以國際視野,提醒人們關注地球的環保問題、地球的無序發展勢 必自毀未來的問題,其現實意義不可小覷。
《龍鬚糖萬歲》 姚風 著
作者以詩聞名,以翻譯為人所欣賞,同時還寫有大量的散文和詩歌評論,本書即是此類篇目的結集。書中遴選的100餘篇作品以“鏡海”、“你我”、“讀詩”分立輯目,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澳門的赤誠、對家鄉的眷戀,以及對詩的熱愛。
《殷言快語》 殷立民 著
本書是作者移居澳門30年來寫作之短文:“談天說地”概括生活百態;“懷念追憶”記錄人物春秋;“歌舞音樂”和“戲劇電影”是為澳門國際音樂節 和澳門藝術節宣傳而作;“我的茶道”則是作者本人70年來與“茶”相遇相知的心得;關於“吃的故事”,諺語“民以食為天”絕對正確,筆者喜歡吃、也喜歡下 廚房,希望諸君閱讀“吃的故事”後胃口大開。
《無邊集》 淩穀 著
本書是關於愛和虛無、寧靜和浩瀚、生命和意識的詩集。詩人用簡單的語言和明晰的意象探索那些看似淺顯卻深不可測的美。那是一個沒有抱怨的世界,在那裡,一雙無形的手同時向外也向內觸摸真相的美,一隻無形的眼睛測量光線的溫度。
美,總是無邊的。
《世間情》 淩稜 著
本書是作者繼《有情天地》《北窗內外》《愛在紅塵》後的第四本散文集。
一如前三本作品,《世間情》的篇章亦是作者情系筆端之作。淩稜寫童年往事、青少年歲月的追夢事、步入中年生活的感悟等等,都流露出她的真摯感情,淡淡道來,情味卻濃濃。
淩稜曾經說過,她是個長不大的人。她的“長不大”,其實是指她雖不再年輕,但仍懷有一顆躍動的童心,以童真的、純潔的心靈看待萬物,接受愛的給予和付出。
淩稜又說過,她的作品,像菜肴豐富的盛宴中的一杯開水,能供一飲解渴,喝了不會有損健康,所以無愧手中的筆。
《世間情》就是這樣的一杯開水!
《歷史對話》 黃文輝 著
本書收錄作者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的大部分詩作,包括尚未結集的近作。全書分四卷:“歷史對話”、“禁欲者”、“我的愛人”及“我在小島 上”,全面展示作者對社會、政治、人生、命運、死亡、愛情、欲望、澳門歷史和個人際遇的思考。作者想像奇特,用詞大膽,風格憂鬱,被澳門媒體稱為“暗黑系 詩人”。
《乘興集》 龔剛 著
本書分為“海隅閒筆”、“濠上談藝”、“人文觀察”及“小說評話”四輯。首輯為作者心情文字;次輯以談藝為主;三輯為社會文化問題雜談;末輯以 評話的方式評論中外小說,採用了複述、點評、概說三合一的模式。所謂複述,就是對有助於闡發敘事學理論的小說內容進行再敘事,其中部分英國小說的文字為筆 者所重譯,文中一般會以“試譯如下”作為標識。所謂點評,就是在複述的過程中對小說的技巧、風格、人文內涵等進行簡要評論,類似於以“隨文批註”為特徵的 評點式批評,也有些乘興而為的意味。
《嶺上造船筆記》 陶裡 著
本書分為“野渡橫舟”、“文思繚繞”、“海有驚濤”及“道可道乎”四部分,共計200餘篇散文。作者閱歷極豐,博聞廣識,行文邏輯縝密。這些文 章中純粹的散文很優美,意境雋永;而時論在簡單、直接的文筆下,努力發掘生活的深層內涵,從中揭示某種哲理或創造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形成了鮮明的創作個 性。
《我城我書》 程文 著
澳門,一座賭城,一座世遺小城。它的前世今生,離不開一個“賭”字;紙醉金迷的背後,又豈止一個“賭”字。本書收錄了作者2005年至今10年 刊於報章、雜誌的專欄文章。這10年,濠江小城變化翻天覆地,既是經濟騰飛的10年,也是小城浮躁的10年,變得連“老澳門”也覺得它十分陌生、疏離。作 者愛以一雙腳尺量城市,且行且看,在街巷、市集、書店、車站、小店閱讀城市。城市因人而生,城市為人而建,有怎樣的市民就有怎樣的城市,從昔日的恬靜閒逸 到如今的財大氣粗,城中眾生色相,顯露的是小城本質。我城是我家,這座城市即使變得面目全非,仍叫作者喜歡、牽掛。
《多味的人生之旅》 程祥徽 著
本書所輯70餘篇散文分為四編:“追夢青海草原”、“執教氹仔山頭”、“筆游文化散文”、“不忘恩師風采”,以此記錄作者近50年的文化生涯和坎坷的生活歷程。這些文章,寫港澳、故園、師友、親人、自身經歷、人物風情……有書卷氣,有學者味。
作者用平淡樸實的文字,記述半個多世紀的坎坷閱歷與文化活動。內涵深厚,格調高古,感情真摯動人而不落俗套,筆觸圓潤自然而不造作矯揉,字裡行間流露著濃濃的人文情懷和拳拳的赤子之心。
資料來源:2015年07月06日中國作家網